印象畫廊:【連建興 / 魔幻寫實 後工業時代的反思圖像】
1970年代的「鄉土文學運動」,促使當時台灣藝文創作者回頭觀看台灣這塊土地的斯土民情,緊接著1980年代末的政治解嚴、1990年代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追求成為顯學,三十年的時空醞釀,讓從求學開始便受到本土文化運動影響下的當代藝術家,以貼近這塊土地之歷史、生態環境、文化,以及諸多社會議題等命題各自表述,台灣當代藝術在此階段大鳴大放。
這樣的時空背景,連建興也同樣經歷過。1980年代,連建興以照相寫實的繪畫技巧在藝壇嶄露頭角,之後他也嘗試過新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。他曾以當時青少年們出沒的撞球間,和坊間理容院等特定時代之特殊流行文化空間為題材,記錄台灣當時市井小民的生活與心理情境。
連建興|夢土|1994|油彩|66x91cm
到了1990年代,連建興大量描繪被人們棄置的工業化廠房,裊無人煙的建築空盪,瀰漫一股孤寂、詭異的氣氛,也因而該系列被外界稱之為「魔幻寫實主義」。連建興是基隆人,基隆和東北角地區有停產的礦廠、廢棄的採運設施分佈著,這些空間曾經是台灣經濟發展時背後的大力推手,在那些年代扮演後援部隊的角色。連建興大量描繪廢棄的廠房空間,一方面藉此重塑他童年的生活記憶,以寫實手法呈現如夢似幻的情境,另一方面,連建興也以此揭示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大肆攫取——而工廠就是人為力量介入、對自然造成破壞的見證物,然而,一但失去經濟價值之後,工廠就成了人們遺棄、令後人燃起懷舊之情的憑藉。
然而,與其將連建興的作品視為思愁之作,不如說,他的畫作更貼近台灣後工業時代的反思圖像。不過,連建興並未採取強力批判或悲情控訴的手法,他一方面將廢棄的工廠視為現象面提示出來,另一方面,這些廢墟化的場景,也是想像力馳騁的舞台,連建興在畫面中加入動物的角色,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存在於那些空間的動物。動物的加入,為廢墟增添生命的活力,像是在受創的土地上,不知不覺復育出新的生命,連建興在此以動物的形象傳遞出絕處逢生的象徵訊息。
連建興|歡喜森林|2014|油彩|91x116.5cm